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、多重用药、肝肾功能生理性下降,以及社会、心理、营养等多方面等问题,多学科评估/老年综合评估在保障老年患者安全用药中如何发挥作用?且看临床、药学专家如何说。
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、多重用药、肝肾功能生理性下降,以及社会、心理、营养等多方面等问题,多学科评估/老年综合评估在保障老年患者安全用药中如何发挥作用?且看临床、药学专家如何说。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郭晓斌:
艰难而纠结的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管理
老年医学不同于传统医疗模式,除了专科疾病的评估和治疗,还会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,以老年综合评估为基础,对涵盖躯体疾病、精神情感障碍、认知障碍、营养问题及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。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多重用药管理,从慢病共存、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特点上对药物进行取舍。在治疗上,更尊重老年患者本人或其主要照料者对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期望。现就一88岁老年男性患者病例进行说明。
■ 病例介绍及分析
多种慢病共存
冠心病、陈旧性心肌梗死20余年,未行介入治疗,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。原发性高血压病10余年,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或复方利血平片,血压控制为120/60 mmHg。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10余年。痛风、退行性骨关节病、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、严重骨质疏松、血清学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10余年,长期口服别嘌醇片、非类固醇类抗炎药(NSAID)、碳酸钙等药物。慢性心力衰竭5年,间断服用利尿剂控制良好。阵发性房颤5年,发作时心室率<90次/分,未服用抗凝药。慢性肾功能衰竭、肾性贫血5年,肌酐清除率21 ml/min,血红蛋白11 g/dl。糖尿病5年,口服降糖药物治疗,血糖控制良好。胃镜发现“十二指肠球溃疡”5年。
多重用药现状
汇总统计发现,患者共使用西药口服剂型22种,皮下注射1种,吸入剂1种,中成药4种,每天分5次服药。
老年内科就诊
患者因“纳差、乏力1周”入院,诊断为“肺炎、上消化道出血、不稳定型心绞痛、阵发房颤”。复查胃镜为“胃内多发溃疡伴糜烂”,血红蛋白5 g/dl,血清铁2.0μmol/L,肌酐清除率15 ml/min。经综合治疗后肺炎控制,血红蛋白稳定在9 g/dl,肌酐清除率恢复为20ml/min。
不难发现,此患者在药物治疗方面矛盾重重、难于取舍,不适宜再分别就诊于某系统专科。因此,采取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,了解患者意愿,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医学评估、讨论并制定治疗方案,对其多重用药进行研讨和取舍。
心血管相关疾病治疗
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推荐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、他汀类药物、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(ARB)类药物。患者合并高血压、心绞痛、房颤,这四类药可能都需要。但鉴于其基础心率低(48次/分),阵发房颤发作时心室率不快(<90次/分),无血液动力学异常,所以在原有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并未加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。
患者高龄,血栓和出血风险均很高,且在规律服用质子泵抑制剂(PPI)情况下,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,量大,门诊随访时多次便潜血阳性。除外痔疮、肿瘤等其他原因,考虑存在消化道活动性出血、慢性失血。因此未予其加用抗栓药物,继续服用PPI、黏膜保护剂等。
鉴于患者肌酐清除率为15~20 ml/min,未加用ACEI或ARB类药物。患者原长期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、复方利血平片,调整后改为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,bid,特拉唑嗪2 mg,qn。其慢性心力衰竭相对平稳,仍监控液体入量、间断袢利尿剂治疗。
COPD及糖尿病治疗
患者长期使用吸入剂,COPD控制平稳。以餐后高血糖为主,空腹血糖正常,使用瑞格列奈和阿卡波糖治疗,血糖控制良好。遂未对相关用药进行调整。
慢性肾衰和贫血治疗
注射重组人促红素的当天和次日患者常会出现血压增高、心绞痛发作、房颤发作等,遂将原每周注射3次调整为每周1次,并口服铁剂和维生素C,血红蛋白维持在9 g/dl,日常家居活动未再出现明显不适。
其他治疗
因并存痛风、退行性骨关节病、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、严重骨质疏松、类风湿性关节炎,患者长期服用多种止痛药物,如布洛芬、氨酚曲马多、草乌甲素等。鉴于其反复出现消化性溃疡伴出血、慢性肾功能衰竭,治疗调整为继续服用别嘌醇片、小苏打片,换用小剂量激素和塞来昔布胶囊,关节疼痛明显好转,能够室内步行、如厕。
■分析
经上述调整,患者药物变为西药口服剂型14种,皮下注射1种,吸入剂1种,无中成药物。一些遵从指南应该用的药物,根据实际情况并没有应用,一些按要求达到的治疗指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,如血红蛋白。此外,在存在相对禁忌的情况下,对其应用激素治疗,改善关节疼痛症状等。
治疗期间,患者表示能够正确认识衰老本身的一些变化,也能坦然接受疾病的复杂和治疗困难。在今后的生活中,如果能减少关节疼痛,保证进食和营养、室内行走、如厕,就已经非常满意了。
总之,上述治疗方案的调整,是本着遵从患者的主观意愿的原则,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,并非不追求疾病的治愈,而是在治疗、改善症状和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影响之间,努力寻找一种动态平衡。应优先处理相对严重的疾病和症状,而相对轻的则尽量忽略,维持机体状态、保证生活质量是医生更为关注的问题。
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邱峰:
老年患者用药,权衡获益与风险
■ 病例介绍及分析
患者女,67 岁,体重47 kg,糖尿病史7年,冠状动脉介入(PCI)术后2月。偶有心悸,平常不喜运动。无吸烟饮酒史。
辅助检查
血胆固醇5.91 mmol/L、甘油三酯3.97 mmol/L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.75 mmol/L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.68 mmol/L;血尿酸700 μmol/L、肌酐143 μmol/L;空腹血糖22.6 mmol/L,糖化血红蛋白15.0%,尿糖4+,尿蛋白3+。
现服用药物
阿司匹林肠溶片、氯吡格雷、厄贝沙坦、美托洛尔缓释片、瑞舒伐他汀、二甲双胍、奥美拉唑。
■分析
患者主要用药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和糖尿病用药;因其PCI术后仅2个月,目前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。计算肌酐清除率为24.9 ml/min,结合患者具体情况,建议药物进行如下调整:① 氯吡格雷联合使用PPI时,尽量避免使用奥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,可改用对细胞色素P450(CYP)2C19影响小的PPI,如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,以消除药物不良相互作用;② 患者肌酐清除率<30 ml/min,禁用瑞舒伐他汀,可用阿托伐他汀替代;③ 患者肌酐清除率<30 ml/min,禁用二甲双胍,针对其目前血糖情况,推荐首选胰岛素治疗。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冯明:
多学科综合评估意义显著
老年患者多种疾病并存,并且每种疾病都需要重视时,对老年患者进行神经科、营养科、药剂科等多学科会诊具有重要意义,可以更好地找出治疗的主要矛盾;并根据老年患者服药后特有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、排泄特点,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。鉴于老年患者认知、理解能力有所下降,医务人员应将其医嘱写得更明晰。这些有助于切实落实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、个体化医疗以及将不良反应减到最低。当然,多科会诊一个患者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,老年患者在病情稳定时是否需要多科会诊也存在质疑。
copyright©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或镜像
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-1 (京)网药械信息备字(2022)第00160号